首页 > 课题研究 > 正文

“独特机遇论”在新时期中国侨务发展战略中继承与发扬

2015年03月19日 15:15

  内容提要:邓小平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敏锐地把握到中华民族几千万海外同胞中蕴藏的巨大能量,指出华侨华人是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机遇”,并把海外华侨华人作为实施对外开放的重要启动力量。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环境,邓小平的侨务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为继续发挥海外侨胞潜在优势,江泽民提出“优势论”和“资源论”;为充分发挥侨务工作独特优势,胡锦涛提出了“三个大有作为”和“四个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独特机遇论”奠定了侨务工作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具有的战略性前沿地位。新形势下,“独特机遇论”对引资引智、华文教育、公共外交、“一带一路”建设等侨务工作领域的理论指导意义依然重大。

  一、“独特机遇论”的形成及精髓阐释

  (一)邓小平侨务思想的形成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的开始。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周恩来等侨务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实际,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侨务思想,其过程经历了发轫、完善和升华三个阶段:

  (1)发轫阶段:拨乱反正,提出“庙”与“菩萨”论。

  早在1941年,邓小平在给一二九师做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报告时,就要求把我国“真实的战斗生活反映到国际中去,流传到华侨中去,传播到大后方去”。希望运用宣传的力量,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和理解,进而争取更多有利于我方发展的“机遇”,这种思想奠定了邓小平侨务理论形成的基础;1977年7月,邓小平作出了“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的著名论断,为“海外关系”正名定性,标志着邓小平侨务理论的起点;1978年,邓小平提出著名的“庙”与“菩萨”论,并在其直接过问下,国务院侨办重新恢复办公,使沉寂多年的侨务工作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2)完善阶段:发挥侨胞作用,将海外关系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资源。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邓小平的侨务思想也日臻完善。1979年,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心向祖国,爱国主义觉悟不断提高”。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香港同胞时指出“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这些论断是对广大侨胞的客观评价,充分肯定了侨胞心系桑梓的爱国情怀。邓小平在1979年同胡厥文等工商界领导人谈话时提出“我们欢迎海外的华侨、华人都回来走走。一是了解我们的国家,二是看看什么事情可以参与,可以尽力。我们相信在国外的华侨、华人是会热心支持我国的建设事业的”。在邓小平直接关心下,香港同胞伍淑香于1980年4月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成为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首批实践者之一。

  20世纪70年代,针对华侨华人丰富的智力资源,邓小平曾形象地把华裔专家比作“活的宝贝”,并感慨道:“华人中有很多人才,如李政道、杨振宁,多几个这样的人才就好了。”邓小平在“引资引智”方面发挥侨胞作用的思想,是构成邓小平侨务思想的重要元素。除此之外,在邓小平侨务理论中,也充分肯定了侨胞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独特贡献。1979年,邓小平为《美洲华侨日报》题词道:“希望大家在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和四个现代化方面尽你们能够尽的力量,做出更多的贡献。”

  (3)升华阶段:探索改革开放之路,提出“独特机遇论”。

  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邓小平根据当时特殊的情况,做出了侨胞是我国“独特机遇”的著名论断,使得邓小平侨务理论得到了完善与升华。1990年,邓小平在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时指出:“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1993年,邓小平在与上海各界人士共迎新春佳节时指出:“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也有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做出了很多贡献。”

  二、邓小平“独特机遇论”的主要内容及阐释

  邓小平侨务思想是成就、拓展我国侨务事业的理论基础和力量源泉。主要内容由对外开放论、“一国两制”论、海外关系论、“独特机遇”论以及一系列有关侨务工作的政策、原则、观点论述组成。邓小平侨务思想的精髓就是著名的“独特机遇论”。关于“独特机遇”的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

  (一)“独特机遇论”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大局。邓小平将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大局紧密联系起来,这关系到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否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等重大的战略性问题。邓小平充分肯定侨胞的爱国属性,主张在引资引智、统一大业等方面发挥侨力,这都是从国家发展战略大局着眼的表现。

  (二)海外华侨华人自身具有的特殊优势是“独特机遇论”的根基。华侨华人具有爱国爱乡的民族情结,有着庞大的人口数量以及分布优势,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知识,他们希望有强大的祖(籍)国作为事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另外,海外华侨华人熟悉所在国以及中国的国情,是中外合作交流中的友好桥梁和纽带,并且与岛内有着广泛的联系,在促进祖国统一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独特机遇论”是侨务工作的重要特点。侨务工作的机遇很多,潜力无穷,工作到位会给部门所在地区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进而深化和拓展侨务工作的效益和成果。面对丰富的海外华侨华人资源,各级侨务部门能否真正“抓”住这种“独特机遇”,并非完全在于所在的省、区、市是否具有庞大的侨胞群体,而是在于“为侨服务”是否到位,是否能打开侨务工作的新思路,结合地方特色,吸引更多的侨务资源。

  邓小平把几千万海外同胞看作是中国大发展不可多得的“独特机遇”,这一“独特机遇论”的论述非常精辟,意义十分深刻。邓小平关于海外侨胞作用的“机遇论”思想,所包含的三方面的主要内容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

  三、“独特机遇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江泽民提出“优势论”和“资源论”:继续发挥海外侨胞潜在优势

  2007年,江泽民指出 “小平同志把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作为我们国家一个独特机遇,并且把它同我国大发展的机遇,紧密联系起来,这对于全党同志在新形势下,加深对侨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具有极其重要、深远的意义。”他强调,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加强同华侨、华人的经贸合作和科技交流,并借助他们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和开展更多领域的合作交流,增进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如何利用形势和抓住机遇,江泽民认为: 我们“要有时代紧迫感,抓住机遇;要有历史的责任感,珍惜机遇;要有科学态度,用好机遇。”

  江泽民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邓小平侨务思想,最突出的是创造性地提出华侨华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资源,即“优势论”和“资源论”。江泽民指出“海外侨胞作为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统一的积极力量,有着独特优势,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江泽民还把利用侨务资源与“走出去”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强调,实施“走出去”战略,华侨华人及其创办的企业,可以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是邓小平认为华裔科学家是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活的宝贝”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二)胡锦涛提出 “三个大有作为”和 “四个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侨务工作独特优势

  胡锦涛在接见参加全国侨务工作会议代表时曾指出:“在凝聚侨心、发挥侨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贡献方面,侨务工作大有作为;在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方面,侨务工作大有作为;在开展民间外交,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方面,侨务工作大有作为。” 2008年3月,胡锦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中国致公党和侨联界联组会议讨论时指出“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方面的桥梁作用”。“三个大有作为”、“四个积极作用”的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时期侨务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地位,提出了充分发挥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重要作用的新要求,对做好新时期侨务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胡锦涛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我国有几千万归侨侨眷,有几千万海外侨胞。这两个几千万,既是我国的独特国情,又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独特优势。要按照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把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团结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进一步汇聚起全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合力。”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是我国的独特国情和重要资源。努力培育、保护和发展好侨务资源,凝聚侨心、发挥侨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三)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同时也为侨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2013年9月,习近平在《致第十二届华商大会的贺信》中提到:“中国已经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实现中国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也将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利益和机遇。”习近平充分肯定了几千万海外华侨华人是我国的独特国情和重要资源,同时强调“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广大华侨华人功不可没。”在新的历史时期,“独特机遇论”有了全新的解读。一方面,习近平继承了邓小平“侨胞是我国的‘独特机遇’”的侨务思想,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海外6000多万华侨华人的共襄,我们需要积极利用海外侨胞的优势平台,为梦想积聚力量;另一方面,习近平发展了“独特机遇论”的侨务思想,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同样为海外侨胞提供独一无二的发展机遇,让海外华侨华人共享祖(籍)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自身事业的大发展。习近平在马来西亚各界华侨华人代表欢迎午宴上曾指出“希望广大华侨华人朋友继续发挥优势,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强调“机遇就摆在我们面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四、“独特机遇论”在新时期中国侨务发展战略中的指导意义

  (一)以侨为桥,做实侨务引资引智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与广大海外侨胞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招商引资方面,国务院侨办联合地方打造侨务招商引资平台,产生了积极效果。如侨资企业西部行活动、十二届华商大会、东盟华商会、海外华商投资中国峰会、华商企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世界华商500强广东(广州)圆桌会等,吸引了大量华商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并成就了华商自身事业。2013年9月,第十二届华商大会在中国成都举办,来自世界104个国家的3000余名华商代表与会,仅本届大会就签约241个项目,总投资额达1323亿元。地方引资方面,据统计,仅山东省目前正常运营的侨资企业有6569家,投资总额达594.76亿美元,从业人数约64万人,截至2012年底,山东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64864个,合同利用外资2100.5亿元。而招才引智方面,始于2009年的“国务院侨办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授牌仪式于2013年9月在北京举行,经过评选,产生了50个重点创业团队,其负责人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2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截至目前,已有三批共130个团队企业入选国务院侨办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地方引智方面,2013年6月,由国务院侨办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及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华创会”成功举办,这次会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7人,90%以上进入企业和开发区,进入武汉“3551人才计划”,这些高层次人才必将进一步推动湖北技术进步和创新。另外,福建省2013年成立的“海外科技专家顾问团”就包括来自15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44位海外华侨华人科技界精英,其中院士达到15位,知名科学家达到13位之多,充分发挥了华侨华人技术、人才优势,极大地促进了海外高端人才和高端项目与国内相关企业的对接。我们可以看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继续强力推进引资引智工作,形成区域竞争比较优势,推动建立以资本与人才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江泽民曾明确指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人才资源宝库。”江泽民的“资源论”思想,是对邓小平“独特机遇论”中引资引智思想的发展。

  目前国际形势更为复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如果我们不能主动积极参与,就会丧失“机遇”,将对我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当今侨务工作中,我们需要将“独特机遇论”贯穿工作始终,要牢牢抓住服务发展主线, 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工作大局,广泛团结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和留学人员,积极为我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牵线搭桥,把利用华侨华人的人才和智力资源与振兴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 把邓小平的“机遇论”思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传播中华文化,大力推广海外华文教育

  优秀的中华文化不仅是支撑中华民族绵延发展之“根”,而且是维系海外侨胞的重要纽带,开展海外华文教育是做好侨务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截至目前,我国已面向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万华侨华人特别是华裔青少年群体开展华文教育。我国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多次就做好海外华文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华文教育的投入持续加大。2004年9月,在胡锦涛的倡导下,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组建成立。2008年5月9日,胡锦涛亲临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这是中国国家主席第一次视察海外华文学校。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参观了泰国清迈府崇华新生华立学校。

  长期以来,广大华侨华人之所以能始终与祖(籍)国保持着血肉联系,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邓小平曾于1993年在上海发表新春讲话时说道:“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现如今,顺应国内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海外“汉语热”的不断升温以及世界各国希望通过发展与中国的贸易,搭上中国经济快车,促进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新契机,华文教育因此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机遇”。

  国务院侨办高度重视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将华文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全力支持分布在全球的约2万余所华文学校发展。截至2013年,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已增至189所,覆盖五大洲35个国家,全年已向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华文教材250余万册,培训华文教师1.3万名,向24个国家近300所重点华校选派800余名优秀教师开展支教活动。

  中文适用范围的扩大,有利于扩大我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互补互赢,共同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顺应侨务全球化趋势,推进侨务公共外交事业发展

  邓小平高度重视海外侨胞在国际社会上的作用,早在1978年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现在不是海外关系太多,而是太少。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可以打开各方面的关系。”“鼓励华侨与住在国人民搞好关系,这是我国发展与住在国友好关系的重要一环。”广大的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以及庞大的侨务资源正是邓小平“独特机遇论”的根基。中国是一个侨务资源大国,开展侨务公共外交具有客观的资源优势,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首次把“拓展侨务公共外交”列为我国侨务工作未来五年重要任务之一,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加强公共外交,首先要增进侨胞住在国民众对中国的亲近感,事实上,相关文化推广活动早已展开。2014年4月6日,由国务院侨办组织并于1999年发起的“中国寻根之旅”活动在河南少林寺开营;2014年3月31日,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华文化大乐园夏令营”在泰国普吉开营,这项活动从1999年开始至今举办了7届;自2009年起,由国务院侨办与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组织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大型文艺汇演在多国启动,2014年组派的5支艺术团分赴四大洲10多个国家及港澳地区共22个城市进行了慰侨演出。这些文化活动对传承中华文化、涵养侨务资源、推进侨务公共外交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步入21世纪以来,侨务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6000多万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庞大的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为我国开展侨务公共外交提供了独特的机遇;海外侨胞在住在国的社会地位的提升、实力的增强为侨务公共外交提供了物质基础;包括出版社、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在内的中文媒体的大发展为侨务公共外交提供了重要载体;更加多元化的华侨华人社团的相继成立拓宽了侨务公共外交的资源和渠道;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侨务公共外交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侨务公共外交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到来。

  (四)把握“一带一路”机遇,助力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中亚和东南亚之行中,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新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强,互利互赢的合作潜力巨大。“新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起来,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不仅造福中国与东盟,而且能够辐射南亚和中东。作为新时期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建设的重要抓手,这“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从密切欧亚各国经济联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地区和谐繁荣的战略高度出发,着力打造出一个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经济带。

  习近平继承并拓展了邓小平的“独特机遇论”的思想,“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不仅是中国的“独特机遇”,还是海外侨胞的“独特机遇”,上百年来,东南亚的华商一直作为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为东南亚的繁荣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之源。由于历史和地缘因素,东南亚传统上是华侨华人集聚的地方,在东南亚地区,华商一直以来都是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以来,东南亚华商对中国的投资量逐年上升,而且在对华直接投资的同时,还通过合作的方式为发达国家资本、住在国原住民资本到中国投资牵线搭桥。东南亚华商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交往合作的桥梁,为双方的合作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型东南亚华商企业在金融、贸易、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都拥有充足的资源、实力和广泛的网络。东南亚华商不仅拥有在住在国已经形成的资源配置优势,而且拥有与大陆的血缘、亲缘的密切联系,中国国内企业如果能与华商强强联合,在东南亚的铁路、公路、港口、能源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这必将为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双边经贸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的“独特机遇论”为后人开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是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背景,以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情结为纽带,以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之“侨力资源”为基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方略,以邓小平侨务思想为依托的“独特机遇”。在当前中国侨务发展战略机遇期,做好侨务工作需要以邓小平的“独特机遇论”为指导,面对机遇、认识机遇、把握机遇,着力完善大侨务发展格局,着力健全大侨务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在内的全球华人的力量,同圆共享中国梦。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bt365备用网址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